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抚州新闻

抚州清代建筑绣花楼修缮中 将重现历史风韵

来源:临川晚报

   

  坐落于市区羊城路中段、抚州一中教学大楼北端的绣花楼,始建于唐朝,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,是抚州市重点保护文物之一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昨日,记者从市文博所获悉,绣花楼已于近期进行修缮,修缮工程从7月底开始,预计9月底竣工。这座雄伟壮观、工艺精美的抚州古建筑将再现世人面前。

  名楼由来

  绣花楼,始建于唐,清同治六年(1867)重建,原为清末知府内眷居住地,楼分两层,二楼是知府小姐居住和绣花的场所,因此,整座建筑遂留下了绣花楼的雅称。

  在绣花楼的前面及两旁建有厢房,形成一个四合院。院内栽有花木,尤以几株桂花树引人注目。每逢八月桂花盛开,庭院内外一片清香,令人神清气爽。坊间传言,居住在该绣花楼的知府小姐有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的影子。她长期深居闺阁,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,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,爱上一名男子,但得不到家人的同意,最后选择了自杀。女儿自杀后,知府悲痛欲绝,将绣花楼后面女儿自尽的那个池子命名为金柅池。但这个故事的真伪,至今尚未有人考证。

  承载历史

  说起绣花楼,市民自然会想到抚州一中。绣花楼承载了这个百年名校的历史。

  抚州一中,前身是从兴鲁书院迁出去的抚郡中学堂;1954年,改名为临川中学;1959年,更名为抚州市第一中学;1995年,学校恢复了临川中学的校名;2001年春,学校重新启用抚州市第一中学的校名。

  学校虽数次更名,但绣花楼却从未改名。

  据抚州一中副校长吴定宇介绍,历史上,绣花楼为文人雅会吟咏休憩之所,宋代晏殊、王安石等均在此流连题诗。

  “搏扶摇羊角而上,闻弦歌雅颂之声。”这是抚州一中金柅亭上的一副对联,该校历史悠久,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著名学者,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傅烈、李井泉、舒同等人,也有两院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饶毓泰、余瑞璜、程孝刚等人。

  1926年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井泉曾在该校读书,当时就住在绣花楼内。1933年,蒋介石对工农红军进行第四次“围剿”,亲自来抚州“督阵指挥”。在其行辕未建成之前,蒋介石与宋美龄亦曾住在绣花楼里。

  “修旧如旧”

  昨日,记者在现场看到,绣花楼多处受损,修复任务非常艰巨。据工地工人介绍,虽然施工场地狭窄,但整个施工现场文明有序。为确保施工安全,校方制定了多项安全措施。工程完工后,绣花楼将重现庄重雄伟、古朴典雅的原貌。

  吴定宇说,由于年久失修、人为拆改等原因,绣花楼多处遭到破坏,如门窗被拆改严重、部分屋脊无存、瓦件破碎等。7月底,绣花楼修缮工程正式启动。市文博所副所长丁潮康告诉记者,地方建筑风格与传统工艺手法,对于研究各地区建筑史和各地区传统建筑工艺具有极高的价值。为了展现历史足迹,铭记文化传承,文博所本着“修旧如旧,保持原貌”的原则,对绣花楼进行修复。主要对其墙体、墙面、屋面、地面、排水沟、门窗等部分进行保护性修缮,内容包括:屋顶瓦面维修、木结构防蚁防虫、电路改造、立面油漆粉刷等;同时,在修缮过程中加以识别,尊重传统,保持地方建筑风格的多样性、传统工艺手法的地域性和营造手法的独特性。整个修缮工程预计9月底完工。